会展业的“大”与“强”谁终将胜出?

2017-08-15 浏览量: 602

2017 年的中国会展业格外活跃,各地“十三五“规划出台、政府扶持资金攀升、政府高层为会展业代言、新场馆规划与开建、会展项目收购,等等。不过,繁荣活跃的背后隐藏着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 

中外力量的竞争。暂且不议国门之外,仅看国内。据中国贸促会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6》统计,2016年中国经贸类展会数量2590个,总展览面积8900万平方米,组展企业2461家。在组展面积前十位的企业中,国内与外资企业各 5 家,外资组展面积占 45.5%,也就是说,我国高端会展市场,有将近一半份额被外资企业所把控。此外,“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德国展览集团”“广东潭州会展中心+德国汉诺威”“广州越秀国际会展中心+法国智奥集团”“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美国 SMG”等中外组合越来越多,国际品牌企业拓展中国市场的落脚范围愈加扩大。 

国内城市间的竞争。短短几年时间,被称为“新兴会展城市”的成都、郑州、西安、武汉、南京、重庆等二线城市早已脱去“新兴”的名头,成为众多三四线城市的学习标杆。与中国会展城市队伍日益庞大相呼应的是,资金政府补贴不断加码,直接目的在于争夺国内为数不多的流动展,间接目的在于优化行业环境以培育适宜本城市产业发展的会展项目。当然,最为惹眼的竞争手段仍属新建大型会展场馆。虽然全国场馆 80%的出租率在 20%以下,但是新场馆仍以“雨后春笋”之速度出现。尤其是超大型场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室内展览面积超过 10 万平方米场馆中,25 家投入使用,6 家正在规划或已经开建,预计 3 年之后,中国将有 30 余家超大型场馆并存。对比《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 2016》披露的展览会数据来看,目前 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会只有 150个,并且这其中 60%集中在北上广深4个城市的7家场馆,40%在其他18家场馆,数量分布不均衡。而这150 个展览会中仅有 10 个为全国流动展,可供选择的场馆却有 25家,竞争激烈程度一目了然。 

竞争终将促进行业发展。多年来,会展业界一直以“做大做强”中国会展业为目标,当下“做大”已成现实,“做强”仍在持续中,“十三五”期间这一轮新的竞争之后,会展业的马太效应将愈加明显。 

一方面看会展场馆。俗话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但是往往“知其然者众、知其所以然者寡”。会展城市竞争大战源自于会展业的带动效应,然而带动效应并不是“零生万物”,必须是被带动发展的服务业已初步成熟。在中国会展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远低于场馆面积增加速度的现状下,会展场馆的进入壁垒已高企,加之沉没成本较高,在此轮会展城市竞争中,会展场馆利用率的两极分化将逐步扩大,只有“知其所以然者”,才会成功突围、弯道超车。 

另一方面看组展主体。《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 2016》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主办一个展览会的组展企业数量占比已经由2015年的73%下降到60%,集中度明显提高。在目前国内会展市场主体的整体规模、结构及能力之下,无论是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还是为实现强国目标的行政指导,“集团化”“并购”等资源整合行为将越来越突出,形成能够代表中国会展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集团化企业的时代已经到来。 

会展业的“大”与“强”之争,谁终将胜出? 

特装推荐 更多>>

明星设计师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