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炮轰股市,背后隐藏惊天的机会和威胁?

2016-05-31 浏览量: 483

  在中国经济学界声名显赫的吴敬琏,这个周末在“金融街论坛”上炮轰股市,其力度堪比2001年1月抛出的“赌场论”。

  根据搜狐财经,吴敬琏是这样说的:

  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所以监管还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监管体系一直存在着争论。比如股票市场,在90年代到20世纪初就有一场“对于股票市场的监管体系应该如何完善”的大争论。

  

  当时的证监会高西庆曾经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中国股票市场监管体系存在着路线上的极大缺陷。也就是说不是把监管主要放在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上,而是放在了实质性审批上,这样就使得整个证券市场变成了寻租场。

  21世纪初期,证监会曾经有两三年的时间似乎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但看来这方面到现在并没有能够解决。因为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就使得一些违规的行为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非常猖獗。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这个问题做了很正确的原则决定,从事前的监管转向事中、事后监管,要从靠审批来监管转向合规性监管,按照规则,有明确的规则,违反规则就加以处理和扭转。

  吴敬琏不仅是当今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物,还有着传奇般的身世,他的父母以及继父,都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对民国到新中国的历史产生了一定影响。

  吴敬琏此前对股市的最重要言论,是2001年1月发表的“赌场论”,当时中国股市连续爆出大案,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吴敬琏曾说:

  中国股市股价畸高,相当一部分股票没有了投资价值。从深层次看,股市上盛行的违规、违法活动,使投资者得不到回报,变成了一个投机的天堂。有的外国人说,中国的股市很像一个赌场,而且很不规范。赌场里面也有规矩,比如你不能看别人的牌。而我们这里呢,有些人可以看别人的牌,可以作弊,可以搞诈骗。坐庄炒作,操纵股价这种活动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吴敬琏的这番话曾被引申、概括为“推倒重来论”,随后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2001年2月,厉以宁、肖灼基、董辅礽、吴晓求、韩志国等5位学者召开恳谈会,对吴敬琏的观点进行了回应和反驳,将讨论引向高潮。当时我还曾受命在自己效力的纸媒上撰文批驳吴敬琏的观点,现在想来汗颜。

  那么,时隔15年之后,吴敬琏为何再次炮轰股市?他的观点对吗?有什么背景,又将给中国股市带来什么变化?

  从吴敬琏的最近谈话里,我们可以读出以下几个意思:

  1、吴敬琏含蓄地提到了15年前那场争论,历史已经证明,他当时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对的。仅仅从去年“政策牛市”的发动、鼓吹、高潮到崩溃、救市,就可以获得印证。换句话说,15年来中国股市除了市值增加了N倍,其他基本上没有多少进步。只是由于引入了做空机制和出现了程序化交易,大面积存在配资,所以散户被剥夺财产的时候更加迅猛、无情。

  2、他提到了高西庆的观点。高西庆是北京外贸学院的学士、硕士,美国杜克大学法学博士,曾在华尔街担任律师,后出任中国证监会首席律师、发行部主任和证监会副主席,2013年12月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高西庆对证监会拥有的审批权反戈一击,他说:

  证监会刚成立没几天我们在开会的时候,我觉得证监会的发行审批这个权力不应该有,应该放出去。但有人就告诉我不能这样说,不然把证监会的饭碗砸了,我才知道证监会还有饭碗的问题,那时候才有了这个概念。

  高西庆的观点是,证监会不应该有审批权,这个权力应该交给市场,证监会主要责任是监管,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他关于“证监会的饭碗问题”,很生动地告诉我们了行政审批的实质。

  3、吴敬琏所谓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这个问题做了很正确的原则决定”,指的就是IPO注册制改革,也就是把企业上市的权利交还给企业,把股市波动的权利交还给市场。吴敬琏和高西庆都是力挺注册制改革的,而注册制改革是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改革决定”里的,只不过由于去年贸然发动了政策牛市,这个改革被推迟了。

  可见,在5月9日“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上表态,让股市、楼市、汇市回归本义之后,部分经济学家们开始力挺注册制改革重新上马,这个想法其实是符合高层最新判断的。站在国家战略上看,从“印钞票时代”(通过货币超发,激活房地产,推进城镇化进程)向“印股票时代”(通过注册制改革、审批制度改革激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进是必须的,也是没有回头路的。

  但愿中国股市从此不再有“政策牛市”,而是通过改革早日迎来“市场牛市”。

  十年来,股指的涨幅不低于一线城市房价,但为啥赚钱这么难?

  作者 : 吕小九

  我对投资的理解是三个公式:

  第一是你的长期回报来自于你每一期回报的乘积,比如你今年挣5%,明年挣7%,后年亏4%,算起来就是(1 5%)*(1 7%)*(1-4%),这样不断乘下去。

  第二个,是你每一期的投资回报,来自于你每一年的投资组合回报,你买了哪几个股票,每个股票涨了多少,这样加权平均值算下来的。

  第三个是,每一个投资组合里单只标的的涨跌,是由价格变动来驱动的。

  回到第一个公式,你会发现这个行业是一个复利的行业,今年挣得再多,明年可能一个回撤就没了。极端的情况下,如果你亏了90%,那你需要挣9倍。所以投资本身不是一个通过非常极致的组合来盈利的行业,我一直强调不要对单个短期业绩特别突出,因为任何短期业绩的极端偏离(相对于整个市场),一定来自于偏离的配置,你不可能偏离的方向每次都对。只要有一次回撤,可能就把过去几年的盈利都拿走了。

  而且很多投资者是倒金字塔加仓法,今天10万,明天一看涨了,赶快把别的地方20万拿来投进去,再涨,恨不得把房子也卖了加进来。这时候都不要太大的回撤,可能只要20%的回撤,就会把你所有的利润都吐出来。因为你在最底层的本金太少了。

  所以很多人总说,我挣了那么多钱,怎么一下就没了?就是这个原因。

  投资本身是个复利的游戏,一定要先活着,因为只要你任何一个环节,一个乘数出了问题,回撤过大,可能你整个产品基本就废了,甚至你的投资生涯就废了。所以我们一直强调,不追求极致的收益率,追求的是均衡,就是一个复利长跑的过程。

  有人可能对投资有些误解,特别希望抓住一轮波澜壮阔的大行情。但其实往往你特别想抓住一个最关键的拐点性的东西,你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投资就是在平淡中,通过长期耐心持股、等待更好的机会来挣钱的,而不是惊心动魄地博一个大反弹,赌一个大的标的,把所有仓位押在几只股票上。

  >>>>

  预期差和价值陷阱

  -股价涨不涨,只和预期差有关

  -为什么买了一些不错的公司赚不到钱?什么是价值陷阱?

  股价为什么会变动?为什么会涨?是因为公司好吗?公司好就一定会涨吗?苹果好不好?特斯拉好不好?最近都跌了。好公司和它的股票该不该涨是没有关系的,股价只和一种东西有关系,就是预期差。

  你现在觉得一个公司不好,但其实它是不错的,等它验证给你看,证明真是个好公司,那它就会涨。如果已经所有人都认为它是个好公司,从理论的角度,它就不可能涨了,因为你无法再从谁身上去挣到钱。很多人确实买的是好公司,但亏了钱,这在投资里面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价值陷阱。它的好已经被所有人都觉察到了,所以它不能再涨了。有的公司很平庸,但它在慢慢改善,买入这样的公司,就会挣很多钱。

  基本面研究和市场派没有谁优谁劣,有很多做市场做得非常好的。我们团队的背景出身决定大家更偏基本面一些,但基本面研究也不能刻板地抱着巴菲特说,买入高公司,然后持有20年,不是这样的。因为A股告诉你,它这块土地长得不是玉米,是麦子,你不能用巴菲特教你种玉米的方法来种麦子。这是基本的方法论。

  用什么方法来保证一套投资哲学和方法论的执行?必须有纪律。人是有非理性行为的,因为冲动,因为侥幸心理。专业的投资人比业余投资者好在哪里,就是他有一套纪律约束,回撤百分之多少,必须卖。哪怕未来它涨100%,现在也必须砍掉,明天如果还想买,明天再买回来,但今天必须砍掉。这就是纪律。

  第二是洞见,只有洞察力,才会有我们刚才说的,预期差。你看到的东西和别人是一样的,怎么可能有预期差呢?大家都认为是个平庸的公司,你通过对它财务报表的分析,认为这是个已经在向优秀迈进的公司,这就是你和别人的差异,是你的洞见,那就可以现在下注,等着你的预期兑现。

  第三是,在投资过程中还需要一些变化来支撑你。我们刚才讲对策比预测重要得多,你不能跟市场去硬扛,比如你看准一个好公司,买完并没有涨,你觉得别人都看错了,还要坚持。我们需要观察基本面和市场的变化,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当我们发现公司一些变化慢慢显现出来,再去加注。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觉得自己想明白一个事,就把所有钱都投进去,不是这样的,投资是个试探性的过程。

  >>>>

  “价值投资”为什么在A股总做不好?

  A股市场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巴菲特说买入好股票拿20年,彼得林奇也说不用看宏观,买入好股票就行了。他们说的都对,也不对。因为都是有时代背景的。我们看日本的日经指数,2004年到2016年,12年的过程中,指数的估值基本在一条线上,美国的指数也是一样,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这种时候,指数的估值基本波动很小。

  香港市场也差不多,它的指数波动非常小。但A股完全不一样,A股指数波动80%到90%的因素来自于估值波动。最经典的例子就是2014-2015年这一波大牛市,我们全市场的EPS(每股收益)是略有下滑的,因为宏观经济在下滑,但指数涨了多少?

  为什么我们的市场会有这种特征?我自己的理解是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在过去几年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经常容易过热,一过热,政府就要收紧货币,防止形成各种价格泡沫。

  一压制,市场就开始恐慌,经济就下滑,政府又开始松,我们的货币政策就经历着一轮轮松—紧-松-紧。国外可能很多年都保持恒定的利率水平,而我们的利率水平是来回摆动的。所以说这是我们特别的特征。

  第二个背景和我们的投资者结构相关。香港和美国市场上,差不多80%以上的交易量来自于机构投资者,我们是来自个人投资者。我不是说机构投资者一定比个人投资者水平高,但从整体上说,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要弱一些,个人投资者就要明显一些。所以我们的市场很容易形成趋势强化。一涨大家都买,不管估值。直到最终资金出现问题,或者政府强行干涉。

  第三是制度上的特殊性,比如退市的不完善,IPO也还不够市场化,导致这个市场相对封闭,这和美国香港这种完全开放的市场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没有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

  你觉得一个公司值5块钱,它现在4块钱,那就买入等它涨到5块钱,投资也不可能这么简单,因为涨会涨破,跌会跌破。它既然能跌到4块,就能跌到3块、2块钱,所以在基本面的基础上,还要加一些对动量的尊重,要尊重市场。你不能让市场来适应你,当市场跟你想的不一样的时候就很愤怒,觉得别人都不理性,市场本身肯定是有他的规律。

  所以当一个值5块钱的公司跌到4块时,我们可以开始关注、研究它,但不代表一定要建仓,因为它可能还要跌。所以要看股价和基本面两个层面的变化,不能仅仅因为它被低估了就去买。

  5块钱的公司如果涨回5块钱是不是马上卖掉?也不是,如果它的趋势还在,在严格的风控和预警前提下,还可以持有,因为往往这是获利最丰厚的一段。比如2014到2015年那一轮行情,如果严格按照估值理论,就不应该参与,但你会错失这一段难得的获利区间。

  >>>>

  上证指数是不科学的指数

  -为什么股市的挣钱效应这么差?

  -专业机构比个人强在哪里?

  前两天流行一个段子,有人说,上证指数2000点时我上小学,我上高中时还是2000点,上大学了怎么还是2000点。其实上证指数并不是科学的指数,它被扭曲了。

  还有一点跟大家印象不太一样,创业板这几年的涨幅其实不低于一线城市房价,但投资者绝大多数并没有获得很大的回报,跟买房的人差异明显。原因就在于A股是个波幅巨大的市场。举个例子,长春高新,其实这10年涨了30多倍,但它有几个巨大的回撤,最大的回撤是77%,第二次回撤60%,第三次50%,这是几乎没有人能扛得住的。

  所以这就是因为它波动太大,导致绝大多数人不能把胜利果实保存下来。机构其实也会做同样的事,人性都是一样的,但机构有纪律,有风控,相对要好一些。通过专业的投资人能把大部分的涨幅留住。

  投资是个非常专业的事,包含很多对风险的判断和控制,不是单一的选股就能决定的。真的不像一些文章上说的,什么看见我买的袜子质量好,就去买生产袜子的这家公司就能挣到钱,真不是这样。每个行业都有专业性,不要试图用业余时间去挑战那些训练了几万个小时的专业人士。

  大类资产的配置是需要大家自己来决定的,你计划未来三年,把多少财富配在房地产上,多少配在PE上,多少在股票上。一旦做出决定,希望把多少资产配在股票上的时候,交给专业人士来做,如果真想玩,自己可以留一点点,大部分交给专业人士,你觉得风格、价值观是你认可的。任何一项工作,专业和业余还是有差异的。

  >>>>

  房地产作为投资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了

  从中国居民的资产配置角度来讲,我们觉得大趋势一定是股票类资产占比不断上升,房地产一定会下降。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房地产在中国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不代表它明年就会跌,但他作为投资品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了。

  每个事物背后都有深层逻辑,房价大周期的涨和跌都跟一个人口比例有关,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就是年轻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当这个比例到顶点的之后,房地产的黄金时期顶点也就到了,不代表马上就会跌,相当于去年股市4000多点了,你还可以挣钱,但是,不需要再加仓了,而是考虑减仓。而且房地产本身是个流动性不那么好的市场,更需要提前做一些规划。这是我的想法。

  -为什么说经济不好,股市反而有机会?

  中国经济现在还不是特别好,我们“十三五”要保一个6.5的增速,所以货币政策整体应该还是比较宽松,那就意味着钱还是多的,多的钱就会去找供需有裂缝的资产,只要有一点点不平衡,价格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包括前几年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今年的螺纹钢、鸡蛋、深圳的房价,就是钱多了,在找这种薄弱的资产。

  那么股票会不会成为这类资产呢?有两个疑问,第一,中国经济在明显地下台阶,过去十几年都是10%的增速,到现在6.5%,从高点算下来,其实降了有50%。

  经济下降了这么多,股市一定不好么?可以看看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然后下一个台阶,稳住之后,从1986年开始了一波最大的牛市。日本也是一样,差不多从1970年代开始,都是经济增速下一个台阶,稳住之后走出一波牛市。

  1970年后的道指

  1970后的日经年225指数

  所以结论就是,经济寻底结束后,稳住在新的台阶上,市场会有趋势性的机会。只要不再出现股灾,我们就可以挣到钱。我的想法是,大概率不会再出现股灾。因为大家回顾一下这几轮股灾,除了去杠杆的因素,最重要的两个内生因素,一个是美国结束了长达8年的QE,开始加息,这是全球风险资产的大调整,全球都跌了一遍。

  具体几月份加,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通道。所有的事情其实在改变的过程中是最痛苦的,因为之前你已经适应了,忽然改变都会受不了,但时间长了也就接受了。第二个最大的变动,在于人民币汇率,之前十几年一直在升值,大家都不需要考虑它贬值的因素。但是忽然之间贬值了,所以市场恐慌。

  这是股灾发生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现在虽然也没有结束,但是它已经被大家纳入分析框架了,至少是有准备了,一个因素一旦被纳入框架,和没纳入框架相比,影响就没有那么剧烈。

  市场什么时候趋势性的机会什么时候来,是区间震荡,还是缓慢寻底,这些对我们来说其实都不重要,只要不是恐慌性的股灾,都是可以挣到钱的。

  >>>>

  如何选出有预期差的好公司

  接下来是一个选股的时代,怎么来选股?可能大家都听过一些演讲,有些观点会说,看好战略新兴板块,看好VR。这其实是个结论导向的东西,因为国家扶持这个产业么?国家扶植的一定会好么?光伏也扶持过,破产了。还是要回到最根本的角度,什么样的股票是能带来盈利的,还是业绩超预期。

  比如有些公司是靠销量,有些公司是打开一个新的供给。像苹果手机,之前大家都没想到手机会是这个样子,它把智能手机的供给打开了。还有些龙头公司是靠攫取更多市场份额,逐渐把做得不好的公司淘汰掉,它就会快速上升,经典的案例如格力。有的也可能是固定成本的变化,可能他之前一直在爬坡,刚好到了一个盈亏平衡点,开始挣钱了。

  这都是公司增长的来源,它跟宏观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只要没有恐慌性下跌,我们就可以找到这种公司挣钱的机会。

  例子非常多,找几个比较有意思的。比如说新的需求,可以来自于哪里?来自新的人群。同样的一波人,它很难产生新的需求,一定是有新的一帮人成长起来了,带动新的消费。为什么中国的电影市场在2010年前后启动了?动辄几个亿的票房?不是早五年也不是晚五年,就是这些愿意为了虚拟需求消费的这帮人,到了自己挣工资的时候了。他们工作了,要约会,电影院是非常好的地方,包括手游行业。所以很多事情是可以找到原因的,并不是偶然。

  刚才说过格力。中国空调行业快速增长的年代,格力的股价并没怎么涨,而是行业增速下了一个台阶之后,格力开始大涨,涨了有几十倍。因为一个行业热起来,大家都想进去做,等到这个行业开始没那么耀眼了,甚至开始衰落,可能很多人就退出了,这时候一些优秀的企业定价能力就提升了。本来卖一台空调可能赔10块钱,现在可能挣100块钱。这也能说明,经济增速下行,很多行业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可能反而能找到牛股。

  我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特装推荐 更多>>

明星设计师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