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资深会展企业家,花4000万买来了什么教训?

2016-05-30 浏览量: 490

他是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品牌联盟(北京)咨询股份公司(中国品牌节运作方)董事长,发迹于会展业。2014年他创办微微拼车,在各路资本的助力下,不到一年便估值达10亿,成为继滴滴之后最具成长性的出行工具,但最终却因融资不顺倒在了资本寒冬里。

  前言

  

  他是王永!

  2016年初,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十周年座谈会上,王永做了题为《感恩十年 携手共进》为主题的发言。他说从2005年到2015年十年中,既是会展经济研究会从成立到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品牌联盟成立和快速发展的十年,正是有幸加入了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才从会展业的“门外汉”逐步成长为“门内汉”。

  4000万买来的创业教训

  说起王永的这次创业经历,不能不提他多年推动的公益“顺风车”事业。

  2012年“春节回家顺风车”活动让全社会都认识了王永这个致力于推广顺风车的公益人士。当2014年各种拼车打车软件层出不穷时,作为公益顺风车的发起人,王永意识到其中的商机,然后创办了微微拼车。产品上线短短几个月,就在资本市场受到热捧,估值一度达到10亿。

  据网易科技报道,2014年10月,微微拼车创办时员工人数不到30名,帐上资金也不到400万,但微微拼车凭借王永在顺风车领域的号召力,在多个区域市场迅速打开了市场。

  受资本热捧

  2014年12月到1月间,微微拼车拿到两笔投资。其中,中新圆梦投资400万、茂信合利投资750万,此时投资方给微微拼车的估值已经达到1.5个亿。在当时,微微拼车业务已经覆盖180余个城市,总用户数超百万,日订单量在3万左右。

  此后,包括中信资本、盛大资本在内的一大波投资机构络绎不绝地来登门拜访。他们给微微拼车的估值也从1.5亿变成3亿,又从3亿变成5亿、8亿,直到10亿。王永在微微拼车大约持股70%,按照10亿估值一算,他的身价已为7亿。王永甚至开始谋划上市,谋划全球化,谋划一个规模更大的私家车共享经济平台。

  在微微拼车最受资本追捧的日子里,有一位知名投资机构的负责人约了三次才见到王永。中新圆梦、茂信合利都希望能投出更多的资金,但被王永以不愿出让更多股份、希望小步快跑为理由拒绝了。当投资人给微微拼车估值1.5亿、3亿、5亿的时候,如果王永拍板,钱也许很快就会到账。但王永希望听到更高的出价。

  终于,中信资本喊出了10亿报价,王永开始心动。为此,他甚至还拒绝了一家A股公司10亿人民币收购微微拼车的请求。但很快,他就为自己的贪婪和犹豫付出了代价。

  2015年2月14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宣布合并。合并后没过多久,就传出滴滴将要推出拼车产品“滴滴顺风车”的消息,这对微微拼车、嘀嗒拼车、51用车和天天用车这些拼车行业的创业公司来说,是非常致命的一击。最终中信资本被吓跑了。

  中信资本吓跑以后,微微拼车并没有马上到走投无路的地步。那时候,微微拼车每天要烧掉100万人民币,账上的钱所剩无几,但如果放低估值去融资还是有一定机会的。

  果然,盛大资本来了,他们给微微拼车的估值是4亿人民币,愿意投出1亿人民币换取25%的股份,其中4000万来自盛大,另外6000万来自两家跟投的机构。与盛大的谈判非常漫长,而微微拼车账上的钱已经快要花光了。为了维持仅存的一点希望,王永个人先后拿出2000多万投入公司。

  在业务方面,微微拼车一度加大了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补贴力度,仅仅是为了能做出漂亮的数据给盛大看。现在回想起来,王永说,那时候自己就是赌博心态。

  而结果是,他赌输了。2015年6月,股市暴跌,在这样的背景下,盛大资本在投决会上决定不会投资微微拼车。而王永转身去找其他投资人时,发现没有任何人有丝毫接盘的意愿,无论估值可以降到多低。

  自知大势已去,王永加大了裁员的力度,“从30人到300人很容易,但从300人到30人,过程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4000万买来哪些教训

  王永说,创业就像登山,他以前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小有成就,但就好像只到过海拔2000米的山顶。而经过微微拼车,他去过了海拔3000米的地方。虽然结果摔得很惨,但教训也是财富。

  对于失败他自己要承担起80%的责任。作为董事长,王永最初主导公司的战略和外部事务,但在融资、招人、技术和管理等宏观层面,他的判断力都明显不足。

  微微拼车的一位前员工告诉网易记者,王永对于互联网不甚了解,前期他在融资方面太过乐观和傲慢,后期则没有做到当机立断。公司在用人上也没有形成规范,王永独断的现象时有发生。王永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合作伙伴,这些人给微微拼车初期的扩张工作带来很大帮助,但后来他们用尽各种手段掏空了这家公司的资金。

  如果王永手下有一支称职的高管团队,微微拼车或许也不至于失败得那么突然。但问题是,没有。

  如今王永对微微拼车前高管们的评价是——“简历都很牛”,不少人在华为、金山、摩托罗拉、百度等大型IT公司供职过,但对于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和运营却不甚了解,也基本没有带领上百人团队的经验。比如在产品方面,微微拼车App的用户体验很差,有一段时间每天要宕机三四次。

  但最致命的问题出在资金上。微微拼车从开始到最后一共花出去4000多万,王永认为其中至少有一半“被浪费了”。首先,在市场补贴方面,微微拼车做得不够精细。有一段时间,微微拼车每天要补贴掉100万元,最多的一天则为150万元。

  “我们没有把钱补给真正需要补贴的人”,王永说,“补贴是一种自残行为,短期内看起来好像有点繁荣,但实际上并没有培养起任何的用户忠诚度。反而招来大量的职业刷单者,在我们的后台,刷单比例至少占到30%。”

  “高管每个月工资3万多,媒介总监2万,总监的助理都要1万5。”王永做企业20多年,本来他有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但当高管们用“互联网要信任、透明、快节奏”等理念来游说他的时候,他动摇了、相信了,“他们告诉我,我们要学硅谷,每天穿个大裤衩、穿双拖鞋来上班,每天要有水果、酸奶,要好吃好喝。有一个月我看账目,买水果、买酸奶的开销都好几万。”

  当王永发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公司账上已经没有钱了,他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拿了出来,甚至还找朋友借了不少钱,用于裁员、收拾微微拼车剩下的摊子。

  回想起纠结估值的那段时间,王永也承认自己有点贪婪,迷失了本性。而在如何处理人性的问题上,王永的答案是“一定要靠规则。”

  微微拼车给王永带来很多教训,比如:创业要避免烧钱、避开巨头,否则命运不在自己手中;融资不能贪婪,要及时拿钱,出价最高的不一定最可靠;团队里要有同舟共济的合伙人,打工心态的职业经理人往往靠不住;内控和管理工作一刻不可松懈,否则公司会死在内耗上。

特装推荐 更多>>

明星设计师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