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互联网+”,到底哪个才是企业转型的好方法?

2016-05-26 浏览量: 396

  

  “互联网+”与“+互联网”虽然本质上相通,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只有理解其中的差异化,才能更好地运用到企业中。针对此热点话题,4月29日在振威展览学院第三期培训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院长刘大可、博鳌亚洲论坛副秘书长与高级执行总监、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姚望、振威展览股份董事长张学山在授课时做了精彩阐述。

  “+互联网”和“互联网+”到底有何差异?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院长刘大可教授表示,大部分企业只是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便利作为自己营销和推广的手段,如微博、微信、网络化办公等等,企业的核心并没有改变。而“互联网+”却是利用互联网在企业定位、运营、服务等各阶段更灵活和广泛地使用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的手段达成企业所要达成的目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院长

  国内著名会展专家刘大可

  刘大可教授以滴滴出行为例对“+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进行讲解。滴滴刚起步时以向出租车司机和乘客提供补贴的形式促使大众使用滴滴出行软件,这一阶段在出租车领域普及了网络化基础软件和应用意识,属于“+互联网”。而到了后期,滴滴整合专车、顺风车等多项业务后,已经将大众出行打造成完整的互联网产业链,则属于“互联网+”。

  相关专家表示,“+互联网”更多强调“顺势创新”。比如工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服务互联网等,主要是传统行业以既有业务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互联网+”更多强调“逆袭创新”,即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产业。大体而言,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向商业的逆袭,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向金融业的逆袭,互联网传媒是互联网向传媒业的逆袭……

  “互联网+”有新技术优势、体制机制优势和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再加上其优惠的价格、便捷的操作、舒适的体验,足以赢得巨量消费者。这种由“新”向“旧”的突入式扩张,对各大产业都造成了强烈的震撼。

  企业应该“+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振威展览股份董事长张学山针对此话题指出,“+互联网”虽然和“互联网+”有所不同,但是依然应该足够被重视。

  振威展览股份董事长

  国家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张学山

  张学山指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这个表述中“互联网+”和“+互联网”是一体的,实际上,不论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还是物联网,其初期都是“+互联网”的体现。传统企业要实现“互联网+”,“+互联网”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张学山以振威展览股份为例,该公司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展览公司,举办多个全球最大、亚洲最大和全国最大的展会,在新常态下依然受到冲击。2015年,振威展览股份启动“+互联网”战略,利用该公司多年积累的互联网优势和媒体优势为企业量身定制宣传方案,并为新兴产业和转型期企业提供定位、重新定位和品牌营销等服务。

  张学山告诉记者,作为非互联网企业,转型“互联网+”的时间要比互联网企业长得多。振威展览股份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处在“+互联网”的阶段,发挥振威展览的“工匠精神”、稳扎稳打,同时进一步规划与完善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服务,最终改变服务形态,成功转型“互联网+”。

  博鳌亚洲论坛副秘书长与高级执行总监、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姚望针对此话题指出,生产型展会想要生存,就要利用互联网等因素成功升级为生产服务型展会,把产品展示与营销升级到产品维护、开发、使用、培训等领域,扩大展会的产业链、调节产业结构,以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博鳌亚洲论坛副秘书长与高级执行总监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姚望

  仔细品味,“互联网+”与“+互联网”二者形式上是一体相通的,本质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化。就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在转型和操作难度上较“互联网+”更具普遍适用性。

  相关数据显示,从发达国家情况看,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日本的“科技工业联盟”都属于“+互联网”。中国由于存在巨大的制度创新压力和空间,再加上经济放缓条件下急需引入新的制度创新型力量充当“鲶鱼”,所以,“互联网+”才以其体制机制灵活创新的优势脱颖而出。

特装推荐 更多>>

明星设计师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